每一个踏上太岳山东麓沃土的人,都会被沁源围困战的故事深深打动。近日,我有幸陪沁源籍长江支队的后人探访抗战遗址遗迹,走进沁源围困战纪念馆,去感悟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,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。
几天的走访让我大为震撼。当年日军以重兵占领沁源县城,沿几条交通驿道扎下15个据点,施展所谓的“腹地开花”“分割清剿”等伎俩。在中共太岳区党委领导下,沁源县人民“誓不维持”(坚决不与日军合作,不维持日军在沁源的统治):从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,经过整整30个月旷日持久、艰苦卓绝、英勇顽强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人民战争,彻底打破了日寇“山岳剿共实验”的幻想。全县8万人团结奋斗“誓不维持”,前后伤亡近1/8的人口,但没有一人当汉奸,没建立一个“维持会”。
“誓不维持”不是简单的口号,而是沁源人民在生死存亡关头的集体宣誓。沁源的选择何其艰难,1942年的太岳根据地,早已在日寇“三光政策”下满目疮痍:95%的房屋化为焦土,近五千同胞惨遭屠戮,连年旱灾更使这片土地雪上加霜。当日军重兵压境,沿交通要道设立据点,常规思维或许会选择暂时地“维持”以求喘息。但沁源人民作出了让世人震惊的决定——全城大转移。1.5万余名群众扶老携幼撤离家园,填水井、炸碾磨、藏粮食,将祖祖辈辈生活的县城变成了一座空城,这是壮士断腕的决绝。
“誓不维持”的背后是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。沁源的山林间,转移群众搭建起“密洞”家园,形成了独特的“山沟政权”;英勇的军民发明了“麻雀战”“地雷战”,使日军寸步难行;妇女儿童组成情报网,成为部队的“千里眼”……日军占领的沁源县城,表面上是军事据点,实则是饥饿与恐惧的牢笼——他们占领了土地,却失去了生存的基础。毛泽东同志称赞沁源人民是“英雄的人民”。
今天,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,“维持”与“不维持”的抉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:面对任何形式的压迫与侵蚀,唯有坚守底线才能赢得真正的尊严。新时代新征程,沁源军民“誓不维持”的铮铮誓言依然振聋发聩。纪念馆中那面绣着“沁源围困战胜利”的锦旗虽已褪色,但它所象征的民族气节永远鲜艳。面对这面锦旗,总有不少参观者驻足沉思,或许,这就是历史最好的传承——不是简单的缅怀,而是让那份铮铮铁骨,永远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。
(作者系山西省沁源县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吕中杰)
(检察日报)
配查查-配查查官网-配资网上开户论坛-实体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