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上观新闻报道,杨浦某小区入夏以来接连发生两起雨棚掉落事件。事发雨棚为8年前小区实施“美丽家园”改造时统一安装,居民们因此希望物业能统一排查隐患,并提供相应的“售后”维修服务。
“美丽家园”是上海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的惠民工程,依托政府配套资金,为小区修缮建筑外立面、优化公共空间、提升基础设施等。“美丽家园”曾广受欢迎,许多小区积极争取。然而,运行数年后,部分小区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。
一是工程的必要性审查有待加强,要把有限的资源精准投向居民最关切处。站在小区的角度,政府投入资金固然重要,但资金投向哪里需要体现居民意愿。以雨棚事件为例,居民徐先生就回忆,当年“美丽家园”施工前,他家刚自费安装了厚实的雨棚。为了配合整体改造效果,他同意拆除原雨棚统一换新。如今有雨棚掉落,他希望物业巡查制定维修方案,费用可由居民自理。
徐先生愿意自费修缮的做法已经相对理性。在一些小区,居民甚至认为,既然“美丽家园”由政府出资建设或整修,其后期的所有维护工作及成本理应由政府承担。对此,政府部门有必要在项目启动前充分征求业主意见,将资金优先投入到居民公认紧急重要的项目上,并在项目启动之初,就明确项目后续维护责任归属,避免权责不清。
二是需要规范资金使用,做到项目成本精打细算,流程公开透明。部分曾参与小区事务的治理人指出,“美丽家园”不妨向辖区内小区公布,由小区根据业主大会通过的实质性需求申请预算。这有助于厘清各方责任,让质保期后的维修工作与政府赞助脱钩。现实中,若小区对项目费用存疑,容易导致“钱花了、获得感缺失”的困境,引发后续矛盾。例如有居民直言,他们小区争取到的美丽家园项目标准为不高于250万元,小区需自付20%,但业主们认为该项工程实际价值也仅约50万元。这样的质疑或许并不科学,但反映的情绪不容忽视。
针对此类情况,非常有必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管,比如政府是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划拨资金给小区,由其自行在政府平台上招标。如此,小区作为工程甲方,能更直接有效地向施工单位提出质量要求并跟进后期维修事宜,形成明确的市场契约关系,政府部门也就无需再承担工程后续的“无限责任”。
此外,美丽家园改造后新增的设施设备过保修期后,应由物业纳入正常维护保养范围,物业成本的增加也需要考虑成本出处,这都需要在项目投入之前就有充分的认证和沟通,否则,业主在得到硬件新增或改造后,提升了居住品质却不愿意承担增加的养护成本,就会让小区引发管理乱象。比如有的小区调整提升了绿化,但由于改造后的养护标准相应提高了,但实际配套养护未能跟进,从长远来看,这也是一种资金浪费,亟需通过流程优化去解决。
配查查-配查查官网-配资网上开户论坛-实体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